1.刺榆皮入药,始载于《本草拾遗》,云“江东有刺榆,天大榆,皮入用不滑,刺榆秋实。”2.《蜀本草》按《尔雅疏》云:“榆之类有十种,叶皆相似,皮及木理异耳,而刺榆有针刺如柘,其叶如榆,瀹为疏,美滑于白榆。”可见,古代即知榆类品种甚多,所述刺榆特征也与今用品种一致。
来源药材基源:为榆科植物刺榆的树皮、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miptelea davidii (Hance)Planch.[Planera davidii Hance;Zelkova davidii Bean]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刮去外层粗皮,鲜用。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麓、山坡路旁,通常栽植于村落附近。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各地。
原形态落叶乔木,高达10m。树皮灰色,粗糙而深沟裂;一年生枝密生短毛;小枝具粗而长的枝刺,刺长1.5-8cm,刺上有淡褐色的皮孔。叶互生;叶柄长1-4mm,密被短茸毛;托叶早落;叶片椭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长2-6cm,宽1-3cm,两端渐尖而略圆,边缘具粗锯齿,上面被脱落性柔毛,毛落后留有圆形黑色的凹痕,下面沿叶脉初具疏生柔毛,后渐脱落;花叶同时开放。花杂性(两性花和单性花同株),1-4朵生于小枝的苞腋和下部的叶腋;花被合生,上部4-5裂;雄蕊4(偶5),花药2室;雌蕊歪生,花柱2。翅果黄绿色,扁平,具歪形的翅,顶部2裂成鸡头张喙状,基部有宿存花萼。花期4-5月,果期7-9月。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为扁平的板块状或两边稍向内卷的块片,厚2-7mm。外表面暗灰色,粗糙且具条状深沟裂;内表面灰褐色,光滑。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气微,味淡、微涩。
性味苦;辛;性微寒
功能主治解毒消肿。主疮痈肿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外用:适量,鲜者捣敷。
复方《纲目》:“榆树有刺者称刺榆。”《诗》曰:“山有(艹枢)。”或作“枢。”《尔雅》:“(艹枢)、荎。”郭璞注云:“今之刺榆。”《广雅》云:“挃,刺也。”挃与荎,声义均同。荎犹刺也,故以荎名刺榆。《广雅》:“柘榆,梗榆也。”按:《说文》云“柘,桑也。”实为桑之有长刺者。段玉裁“柘,亦曰柘桑。”故榆之有刺者亦谓柘榆。盖荎、柘一声之转,义亦近之。”《方言》:“凡草木刺人……自关而东或谓之梗。”《广雅》:“梗,箴也。”《文选·张衡<西京赋>》吕延济注:“木有刺曰梗。”因此,柘榆、梗榆均指刺榆。
摘录 《中华本草》跨境健康网 » 刺榆皮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专业问题请咨询医师,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获取更多健康咨询请关注“七洲客全球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