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典》:甘草
拼音注音 Gān Cǎo 英文名 RADIX GLYCYRRHIZAE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 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性状甘草:根呈圆柱形,长25~100cm,直径0.6~3.5cm。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着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
胀果甘草:根及根茎木质粗壮,有的分枝,外皮粗糙,多灰棕色或灰褐色。质坚硬,木质纤维多,粉性小。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
光果甘草:根及根茎质地较坚实,有的分枝,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细而不明显。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鉴别(1) 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棕色细胞。皮层较窄。韧皮部射线宽广,多弯曲,常现裂隙;纤维多成束,非木化或微木化,周围薄壁细胞常含草酸钙方晶;筛管群常因压缩而变形。束内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射线宽3~5列细胞;导管较多,直径约至160μm;木纤维成束,周围薄壁细胞亦含草酸钙方晶。根中心无髓;根茎中心有髓。粉末淡棕黄色。纤维成束,直径8~14μm,壁厚,微木化,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草酸钙方晶多见。具缘纹孔导管较大,稀有网纹导管。木栓细胞红棕色,多角形,微木化。
(2)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40ml,加热回流1 小时,滤过,药渣加甲醇30ml,加热回流1 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40ml使溶解,用正丁醇提取3 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水洗涤 3次,蒸干,残渣加甲醇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草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甘草酸铵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 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2μl,分别点于同一用1%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5:1:1: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 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0.2mol/L醋酸铵溶液-冰醋酸(67:33: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0nm。理论板数按甘草酸单铵盐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甘草酸单铵盐对照品约10m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用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含甘草酸单铵盐对照品0.2mg,折合甘草酸为0.1959mg)。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中粉约0.3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加流动相约45ml,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20kHz)30分钟,取出,放冷,加流动相至刻度,摇匀,滤过,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甘草酸(C42H62O16)不得少于2.0%。
归经归心、肺、脾、胃经 。
性味甘,平。
注意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
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用法用量1.5~9g。
摘录 《中国药典》《全国中草药汇编》:甘草
拼音注音 Gān Cǎo 别名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粉草
来源为豆科甘草属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根和根状茎。野生品秋季采挖,栽培品于播种3~4年后,在秋季采挖,除去残茎,按粗细分别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干燥草原及向阳山坡。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等地区。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根粗壮,呈圆柱形,味甜,外皮红棕色或暗棕色。茎直立,基部带木质,被白色短毛和刺毛状腺体。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长约6厘米,托叶早落;小叶7~17片,卵状椭圆形,长2~5.5厘米,宽1~3厘米,先端钝圆,基部浑圆,两面被腺体及短毛。夏日叶腋抽出总状花序,花密集;花萼钟状,被短毛和刺毛状腺体;蝶形花冠淡红紫色,长1.4~2.5厘米,旗瓣大,矩状椭圆形,基部有短爪,翼瓣及龙骨瓣均有长爪,二体雄蕊。荚果条状长圆形,常密集,有时呈镰状以至环状弯曲,宽6~9毫米,密被棕色刺毛状腺体;种子2~8粒,扁圆形或稍肾形。
栽培喜干旱气候。适于生长在砂土或砂质壤土地带,但不宜在地下水位高的地区栽种。种子繁殖,穴播(条播亦可),播种前用30℃左右的水浸2~3小时后播种。行距1尺,穴距5寸开穴,穴深2寸,每穴播种5~10粒,覆土5分,每亩播种量3~5斤。生长期间,除苗期外,不宜过多浇水。追肥以施用氮、磷肥为主。
化学成分根及根状茎含有甘草甜素(glycyrrhizin,即甘草酸glycyrrhinic acid,C42H62O16)6~14%,为甘草的甜味成分,是一种三萜皂甙。甘草酸水解产生一分子甘草次酸(glycyrrhetic acid即glycyrrhetinic acid,C30H46O4)及二分子葡萄糖醛酸(glycuronic acid,C6H10O7)。并含少量甘草黄甙(即甘草甙liquiritin,C21H22O9,为一种黄烷醇flavanone的甙,其甙元名甘草素liquiritigenin,,C15H12O4和甘草苦甙glycyamarin)、异甘草黄甙(iso-liquiritin,,C21H24O9)、二羟基甘草次酸(dihydroxyglycyrrhetic acid 即grabric acid,C30H46O5)、甘草西定(licoricidin,,C25H32O5,即3’,6-二异戊烯-2’,4’,5-三羟基异黄烷)、甘草醇(glycyrol,C21H18O6)、5-0-甲基甘草醇(5-0-methyl glycerol,C22H20O6)、异甘草醇(iso-glycyrol,C21H18O6),此外,尚含有甘露醇(mannite)、葡萄糖3.8%、蔗糖2.4~6.5%、苹果酸、桦木酸(betulicacid,C30H48O3)、天冬酰胺、菸酸、生活素(biotin,C10H16O3N2S)296微克/克、微量挥发油为甘草特有臭气的来源及淀粉等。
药理作用1.解毒作用:甘草甜素或其钙盐有较强的解毒作用,对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有较强的解毒作用,对于一些过敏性疾患、动物实验性肝炎、河豚毒及蛇毒亦有解毒作用。其解毒作用机制可能是多方面的,通过物理、化学方式的沉淀、吸附与结合,加强肝脏的解毒机能以及甘草甜素的水解产物葡萄糖醛酸也是解毒作用的有效成分。
2.抗炎及抗变态反应:甘草次酸对大白鼠的棉球肉芽肿、甲醛性浮肿,结核菌素反应、皮下肉芽囊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甘草酸铵、甘草次酸钠能有效影响皮下肉芽囊性炎症的渗出期及增生期,其作用强度弱于或接近于可的松。甘草酸的各种制剂之抗炎作用,以琥珀酸盐的活性较高,但毒性亦大。甘草抗炎抗变态反应的原理尚未完全阐明。
3.甘草有祛痰作用,能促进咽喉及支气管的分泌,使痰容易咯出。
4.甘草次酸衍化物对豚鼠及猫的实验性咳嗽均有显著的镇咳作用。
5.甘草的各种制剂对大白鼠实验性胃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甘草的水提出物有保护胃粘膜,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据临床与药理研究室观察,甘草水提物能增加胃粘膜细胞的“已糖胺”成分,使胃粘膜不受伤害。
6.对胃液分泌的影响:甘草流浸膏灌胃后,能吸附胃酸,故能降低胃酸浓度,但吸收后也能发挥作用。对基础分泌量亦有抑制作用。
7.解痉:甘草煎剂、流浸膏对动物离体肠管均有抑制作用,对乙酰胆碱、氯化钡、组织胺等引起的肠痉挛有解痉作用。甘草对动物离体肠管及在体胃均有松驰作用。
8.甘草对于动物实验性肝损伤,使其肝脏变性和坏死明显减轻,肝细胞内蓄积的肝糖元及核糖核酸含量大部恢复或接近正常,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显著下降,表明甘草具有抗肝损伤的作用。
9.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能使多种动物的尿量及钠的排出减少,钾排出增加,血钠上升,血钙降低,肾上腺皮质小球带萎缩。甘草能使尿中游离型17-羟皮质类固醇排泄增加,结合型减少,小剂量表现胸腺萎缩,肾上腺重量增加,束状层幅度加宽,肾上腺维生素C含量降低等。甘草能显著增强和延长考的松的作用。甘草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的原理,有人认为甘草次酸的化学结构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相似,作用也相似,系一种直接作用;也有人认为是一种间接作用即甘草次酸抑制了肾上腺皮质固醇类在体内的破坏,因而血液中皮质类固醇含量相应增加,而呈现较明显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10.甘草有对抗乙酰胆碱的作用,并能增强肾上腺素的强心作用。
11.抗癌:甘草次酸对于大白鼠实验性骨髓瘤及腹水肝瘤均有抑制作用。对小白鼠艾氏腹水癌均有抑制作用。
12.甘草与芫花合用有相反作用:二者共浸组的毒性较分浸组显著增高,芫花与甘草同用,利尿、泻下作用受到抑制,能增强甘草毒性。
炮制炙甘草:将甘草片加入炼熟的蜂蜜与少许开水,拌匀后稍闷,放锅内炒至深黄色和不粘手时,取出晾凉(每100斤用炼熟蜂蜜25~30斤)。
性味甘,平。
注意不宜与甘遂、大戟、芫花、海藻同用。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炙甘草能补脾益气。主治咽喉肿痛,咳嗽,脾胃虚弱,胃、十二指肠溃疡,肝炎,癔病,痈疖肿毒,药物及食物中毒。
用法用量0.5~3钱。
复方1.胃、十二指肠溃疡:甘草10克,鸡蛋壳15克,曼陀罗叶0.5克,共研细粉,每服3克,每日3次。
2.癔病:(甘麦大枣汤)甘草5钱,大枣1两,浮小麦4钱,水煎服。
3.心虚气悸,脉结代(早期搏动):炙甘草、党参、生地、阿胶、麦冬、麻仁各3钱,桂枝1.5钱,生姜3片,大枣5枚。阴虚内热,夜寐不安者去桂枝、生姜,加灵磁石5钱,牡蛎1两;气虚者加黄芪3钱,五味子1.5钱。
备注1.商品甘草主要分东甘草和西甘草两大类,东甘草主产于东北及内蒙古东北部,原植物主要系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西甘草主产于西北的内蒙古西部、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山西及陕西北部,原植物也是此种。
2.西甘草之产于新疆及甘肃西北部的,除甘草外,尚有:
(1)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分布于新疆。根成分与甘草相似。
(2)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根在当地与甘草及光甘草均作甘草入药。分布于新疆及甘肃西北部。
(3)黄甘草Glycyrrhiza kanscensis Chang et Pang, mss.,分布于甘肃及新疆。质地较甘草烧次。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甘草
拼音注音 Gān Cǎo 别名美草、蜜甘(《本经》),蜜草、蕗草(《别录》),国老(陶弘景),灵通(《记事珠》),粉草(《群芳谱》),甜草(《中国药植志》),甜根子(《中药志》),棒草(《黑龙江中药》)。
出处《本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秋季采挖,除去茎基、枝叉、须根等,截成适当长短的段,晒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晒至全干。也有将外面栓皮削去者,称为"粉草"。置干燥通风处,防霉蛀。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河岸砂质土等地。分布东北、西北、华北等地。主产内蒙古、甘肃;其次为陕西、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青海、新疆等地。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品质最优。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30~70厘米,罕达1米,根茎圆柱状;主根甚长,粗大,外皮红褐色至暗褐色。茎直立,稍带木质,被白色短毛及腺鳞或腺状毛。单数羽状复叶,托叶披针形,早落;小叶4~8对,小叶柄甚短,长1毫米许;小叶片卵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偶近于圆形,长2~5.5厘米,宽1.5~3厘米,先端急尖或近钝状,基部通常圆形,两面被腺鳞及短毛。总状花序腋生,花密集,长5~12厘米;花萼钟形,长约为花冠的1/2而稍长,萼齿5,披针形,较萼筒略长,外被短毛及腺鳞;花冠淡紫堇色,长约14~盟毫米,旗瓣大,长方椭圆形,先端圆或微缺,下部有短爪,龙骨瓣直,较翼瓣短,均有长爪;雄蕊10,2体,花丝长短不一,花药大小不等;雌蕊1,子房无柄。荚果线状长圆形,镰刀状或弯曲呈环状,通常宽6~8毫米,密被褐色的刺状腺毛。种子2~8,扁圆形或肾形,黑色光滑。花期6~7月。果期7~9月。
性状干燥根呈长圆柱形,不分枝,多截成长30~120厘米的段,直径0.6~3.3厘米。带皮的甘草,外皮松紧不等,显红棕色、棕色或灰棕色,具显着的皱纹、沟纹及稀疏的细根痕,皮孔横生,微突起,呈暗黄色。两端切面平齐,切面中央稍陷下。质坚实而重。断面纤维性,黄白色,粉性,有一明显的环纹和菊花心,常形成裂隙.微具特异的香气,味甜而特殊。根状茎形状与根相似,但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央有髓。粉草外表平坦,淡黄色,纤维性,有纵裂纹。带皮甘草以外皮细紧、有皱沟、红棕色、质坚实、粉性足、断面黄白色者为佳;外皮粗糙,灰棕色、质松、粉性小、断面深黄色者为次;外皮棕黑色、质坚硬、断面棕黄色、味苦者不可入药。粉草较带皮甘草为佳。
化学成分甘草根及根茎含甘草甜素,为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的钾、钙盐。尚含甘草甙(liquiritin)、甘草甙元(liquiritigenin)、异甘草甙(isoliquiritin)、异甘草元(isoliquritigenin)、新甘草甙(neo-liquiritin)、新异甘草甙(neoiso-liquiritin)等。
药理作用甘草次酸对大白鼠移植的OberlingGuerin骨髓瘤有抑制作用,甘草酸单铵盐、甘草次酸钠及甘草次酸衍化物之混合物,对小白鼠艾氏腹水癌及肉瘤均有抑制作用,即使口服亦有效。甘草甜素、甘草甙对大鼠腹水肝癌及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能产生形态学上的变化,甘草甜素尚能抑制皮下移植的吉田肉瘤。
炮制甘草:拣去杂质,洗净,用水浸泡至八成透时,捞出,润透切片,晾干。蜜炙甘草:取甘草片,加炼熟的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变为深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甘草片100斤,用炼熟蜂蜜25~30斤)
①《雷公炮炙沦》:"凡使甘草,须去头尾尖处,用酒浸蒸,从巳至午出,暴干,细锉使。一斤用酥七两,涂上炙,酥尽为度。又先炮令内外赤黄用良。"
②《纲目》:"方书炙甘草皆用长流水蘸湿炙之,至熟刮去赤皮。或用浆水炙热。"
③《得配本草》:"粳米拌炒,或蜜炙用。"
归经入脾、胃、肺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厥阴、太阴、少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脾二经。"
③《本草通玄》:"入脾、胃。"
④《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性味甘,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无毒。"
③《本草衍义》:"微凉。"
④《珍珠囊》:"生甘,平;炙甘,温。"
注意实证中满腹胀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术,干漆、苦参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②《医学入门》:"痢疾初作,不可用。"
功能主治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
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⑤《珍珠囊》:"补血,养胃。"
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
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
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煎水洗。
复方①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人参(去芦)、茯苓(去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局方》四君子汤)
②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上药细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金匮要略》甘草干姜汤)
③治热嗽:甘草二两,猪胆汁浸五宿,漉出炙香,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食后薄荷汤下十五丸。(《圣济总录》凉膈丸)
④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甘草(炙)四两,生姜(切)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去皮)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去心)半斤,麻仁半升,大枣(擘)三十枚。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炙甘草汤,一名复脉汤)
⑤治少阴病二、三日,咽痛,与甘草汤不差者: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温分再服。(《伤寒论》桔梗汤)
⑥治失眠、烦热、心悸:甘草一钱,石菖蒲五分至一钱。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内服。(江西赣州《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⑦治疟疾:甘草二份,甘遂一份。共研细末,于发作前二小时取用一分放肚脐上,以胶布或小膏药贴之。(徐州市《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⑧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㈠瓦楞子五两(煅研细末),甘草一两(研细末)。混匀,每服2钱,每日3次。(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甘楞散)㈡甘草粉1.0克,鸡蛋壳粉1.5克,曼陀罗叶粉0.05克。混匀,饭前或痛时服,每服3克,日服三次。(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甘壳散)
⑨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数欠伸: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
⑩治痘疮烦渴:粉甘草(炙)、栝楼根等分。水煎服之。(《仁斋直指方》)
⑾治婴儿目涩,月内目闭不开,或肿,羞明,甚至出血者,名慢肝风:甘草一截,以猪胆汁炙,为末,每用米泔调和少许灌之。(《幼幼新书》)
⑿治汤火灼疮:甘草煎蜜涂。(《怪证奇方》)
⒀治阴下湿痒:甘草一尺,并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渍洗之,日三、五度。(《养生必用方》)
⒁治农药(1059、1605、4049等有机磷制剂)中毒:甘草四两,滑石粉五钱。用时将甘草煎汤,冷后冲滑石粉顿服。一日连服三次。(徐州市《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⒂治饮馔中毒,中砒毒:甘草伴黑豆煮汁,恣饮无虞。(《本草蒙筌》)
⒃治铅中毒:生甘草三钱,杏仁(去皮、尖)四钱。二味煎服,一日两次,可连服三至五天。(《健康报》1956年10月)
⒄伤寒咽痛(少阴症)。用甘草二两,蜜水灸过,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半。每服五合,一天服两次。此方名"甘草汤"。
⒅肺热喉痛(有灸热)。用炒甘草二两、桔梗(淘米水浸一夜)一两,加入阿胶半斤。每服五钱,水煎服。
⒆肺痿(头昏眩,吐涎沫,小便频数,但不咳嗽)。用灸甘草四两、炮干姜二两,水三升,煮成一半,分几次服。此方名"甘草干姜汤"。
⒇肺痿久嗽(恶寒发烧,骨节不适,嗽唾不止)。用灸甘草三两,研细。每日取一钱,童便三合调下。
(21)小儿热嗽。用甘草二两,在猪胆汁中浸五天,取出灸后研细,和蜜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十丸,饭后服,薄荷汤送下。此方名"凉隔丸"。
(22)婴儿初生便闭。用甘草、枳壳各一钱,水半碗煎服。
(23)小儿撮口风。用甘草二钱半,煎服,令吐痰涎。再以乳汁点儿口中。
(24)婴儿慢肝风(目涩、畏光、肿闭,甚至流血),用甘草一指长,猪胆汁灸过,研细。以米汁调少许灌下。
(25)儿童遗尿。用大甘草头煎汤,每夜临睡前服之。
(26)小儿尿中带血。用甘草一两二钱,加水六合,煎成二合。一岁儿一天服尽。
(27)小儿干瘦。用甘草三两,灸焦,研细,和蜜成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温水送下。一天服二次。
(28)赤白痢。甘草一尺长,灸后劈破,以淡浆水一升半,煎至八合服下。
(29)舌肿塞口(不治有生命危险)。用甘草煎成浓汤,热嗽,随时吐出涎汁。
(30)口疮。用甘草二寸、白矾一块(如粟米大),同放口中细嚼,汁咽下。
(31)背疽。用甘草三两,捣碎,加大麦粉九两,共研细。滴入好醋少许和开水少许,做成饼子,热敷疽上。冷了再换。未成脓者可内消,已成脓者早熟破。体虚的人可加服黄芪粥。又方:甘草一两,微灸,捣碎,浸入一升水中,经过一夜,搅水使起泡,把泡撇掉,只饮甘草水。
(32)各种痈疽。用甘草三两,微灸,切细,浸入一半酒中;另取黑铅一片,熔汁投酒中,不久取出,反复九次。令病人饮此酒至醉,痈疽自渐愈。又方:甘草二斤,捶碎,水浸一夜,揉取浓汁,慢火熬成膏,收存罐中。每服一、二匙。此方名"国老膏"。消肿去毒,功效显著。
(33)初起乳痈。用灸甘草二钱,新汲水煎服。外咂乳头,免致阻塞。
(34)痘疮。用灸甘草、栝楼根等分,煎水服。
(35)阴部垂痈(生于肛门前后,初发如松子大,渐如莲子,渐红肿如桃子。成脓破口,便难治好)。用甘草一两、溪水一碗,以小火慢慢蘸水灸之。自早至午,至水尽为度。劈开检视,甘草中心已有水润即可。取出细锉,再放入两碗酒中煎成一碗。温服。两剂之后,病热好转,但须经二十天,肿痛才会消尽。
(36)阴部温痒。用甘草煎汤,一天洗三、五次。
(37)冻疮发裂。先用甘草汤洗过,然后用黄连、黄芩共研为末,加水银粉、麻油调敷。
(38)汤火伤。用甘草煎蜜涂搽。
临床应用①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
有较好的近期疗效。据50例以上至200余例的观察,有效率在90%上下,尤以对活动期有疼痛症状者疗效更佳。一般在服药1~3周内疼痛消失或显着减轻,大便潜血转阴;半数以上X线显示壁龛消失。甘草对胃溃疡的疗效优于十二指肠溃疡,对新鲜溃疡较陈旧者为好,治疗后症状的好转比X线改变早;但对有并发症的溃疡病,则往往无效;远期疗效尚欠满意,半数病例出现复发现象。用法:㈠甘草流浸膏:一般每次10毫升,日服3次,4~6周为一疗程;也有每日量仅给15毫升的。但有人认为,每次用1毫升,每日4次,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剂量。㈡33%甘草浸膏溶液:每日15~30毫升,3次分服,4周为一疗程。㈢甘草粉:每次2.5~5.0克,每月3次,连用3~4周。㈣甘草丸:每日12~15克,3次分服,连用6周。经验证明,甘草粉的疗效优于甘草流浸膏,因甘草粉包含全部甘草有效成分;而甘草流浸膏含有酒精及氯仿,对溃疡病不尽相宜,改用甘草浸膏溶液则无此弊。副作用:甘草制剂能发生去氧皮质酮样作用,影响电解质平衡,使血钠潴留,血钾降低,引起血压增高及水肿,部分病例呈低血钾心电图改变,个别病例出现糖尿。对高血压及水肿,一般限制食盐摄入残停药后即可消失,不影响治疗。疗程以4~6周为限,超过此限,则心脏受累机会即增多。为了防止出现水肿、血压升高等副作用,有人曾合并使用双氢克尿塞。临床上还观察到,如以小剂量甘草浸膏配合吸着剂和收敛剂、或用脱甙甘草浸膏治疗,则副作用大大减少或完全避免,但疗效亦随之降低。鉴于甘草有潴钠排钾的副作用,故应禁用于肾脏病、高血压病患者。长期应用所致的心肌损害亦应予重视。此外,临床上曾以甘草为主配合其它药物,如乌贼骨、瓦楞子、陈皮、蜂蜜等治疗溃疡病,效果亦佳。
②治疗阿狄森氏病
据少数病例观察,对轻度或初期患者疗效较为显著,可使患者体重增加,体力增强,食欲增进,血压增高,皮肤色素沉着减退,血清电解质浓度有所改善,血清中钠、氯的浓度升高和钾的下降可至正常范围,尿中17-酮类甾醇排泄量增加;有些病例X线显示心脏明显增大,可达正常范围。对于重症或晚期患者,单独应用的效果不甚理想,甚至不能预防危象的发生,而必须加用皮质酮才能奏效;两者并用时,可减少后者的需要量,认为是一种互补作用。甘草治疗本病的理论根据,一般认为是甘草中有效成分甘草次酸的作用与去氧皮质酮有类似之处,能使钠、氯化物及水滞留体内而血钾离子浓度降低,从而收到治疗效果。也有认为甘草治疗本病的作用,在性质上与醛固酮最为近似。副作用:过量时可发生浮肿、气喘、头痛,伴以高血压,肺水肿,对老年患者可引发心脏性气喘等。用法:采用甘草流浸膏,但剂量大小须视各别情况而定。各地报告颇不一致,每日量有用15毫升的,有用20~30毫升的,尚有渐增至30~60毫升的。也有用甘草浸膏每日20~45克,或甘草酸6克,或甘草次酸3~5克的。维持剂量亦因人而异,持续应用数周后,患者可对甘草之敏感度增加,剂量应逐渐减少,有的病例维持量仅需开始量的1/1O。还有人用甘草粉,每日15~30克,认为其疗效优于甘草流浸膏。
③治疗席汉氏综合征
甘草粉10克,日服3次,同时配合甲基睾丸素、甲状腺素、葡萄糖、维生素等。试治1例性腺机能减退型的席汉氏综合征,用药1周后体温升至正常,精神好转;2周后体重增加,饮食如常;1月后握力由10磅增至18磅,能自理生活,血压升至正常范围,心尖区杂音消失,空腹血糖由88毫克%增至110毫克%,有性欲表现;3月后月经来潮。翌年生-女孩,母女均健康。
④治疗尿崩症
以甘草粉5克,日服4次,试治两例病吏已4~9年的尿崩症,收到一定效果。患者入院时水的出入量维持在8000毫升左右,服药后尿量显著减少,维持在3000~4000毫升,1例最少尿量曾低于2000毫升
⑤治疗肺结核
在应用抗痨药的同时,并用甘草制剂,对长期经抗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恶化的患者,能收到较好疗效。不仅对浸润性病灶及胸膜炎能使炎症及渗液吸收、中毒症状短期消失,而且对球形病灶、脓胸等亦有较好效果,可以缩短治疗时间。据10余例至数十例的观察结果,用药后大部分病例症状显著改善或消失,血沉下降,痰菌转阴;X线显示进步,肺部浸润病灶吸收或消失,胸腔内积液逐渐减少乃至消失,纤维空洞型的空洞缩小。认为甘草有类似去氧皮质酮的作用,是其发生疗效的原因所在;副作用亦与去氧皮质酮相似,如血压增高、浮肿,个别出现心动缓慢或心动过速、期外收缩。故高血压及心脏器质性病变或心功能不全者应慎用。用法:㈠煎剂:一般每日用生药50克,煎汁分3次服;但亦有每日量低至18.6克的。㈡流浸膏:每日5~10毫升,或10~15毫升,加水至60毫升。分3次服。
⑥治疗支气管哮喘
用甘草粉5克或甘草流浸膏10毫升,每日3次。试治3例慢性顽固性支气管哮喘,取得显著效果。哮喘症状均在1~3天消失或改善,支气管笛音亦于11天完全消失,肺活量显著增加。其中1例复发,再用甘草治疗时仍然有效,另有用甘草流浸膏治疗4例,亦获效果。
⑦治疗传染性肝炎
100%甘草煎液15~20毫升,小儿减半,日服3次。治疗13例,平均黄疸指数在12.9天恢复正常,尿三胆试验在9.9天转为阴性,肝肿大在9.2天显著缩小,肝痛在7.8天消失
⑧治疗急性血吸虫病
根据甘草有类似去氧皮质酮的药理作用,用其代替考的松和促肾上腺皮质素治疗急性血吸虫病获得较好效果。一般用药后1~2天即开始退热,5~10天内大部分退至正常,同时全身情况亦显著好转或恢复。用法:甘草粉每日30克,分3次服,热退后减为半量再服1周左右停药。总疗程约15~20天。治疗过程中可酌情配合其它辅助药物及支持疗法。
⑨治疗疟疾
用甘草、甘遂等量研粉棍合,于疟疾发作前30分钟取药粉少许撒于肚脐眼,外贴黑膏药。经治109例。除2例因用药不及时无效外,均获效果。
⑩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生甘草1两,水煎2次,上、下午分服。经治3例,均有效果。
⑾治疗腓肠肌痉挛
甘草流浸膏成人10~15毫升,日服2次。经治254例,有显著疗效的241例,占94.8%。疗程最短3天,最长6天。
⑿治疗先天性肌强直
甘草粉3克,日服3次,进低盐饮食,疗程15天。试治1例病史近两年的患者,用药4天后症状即有好转,疗程结束时症状基本消失。
⒀治疗血栓性静脉炎
甘草流浸膏每日12~20毫升,或甘草50克水煎,均分3次饭前服。经治8例,除2例显著好转后因故出院外,其余均痊愈,局部疼痛、浮肿及索条状物均消失。认为甘草治疗本病有消炎、止痛,增加机体抵抗力及制止肉芽组织增生之作用。个别病例治疗过程中出现轻微浮肿及血压升高,减量后即消失。此外,曾以甘草流浸膏日服15毫升(分3次),治愈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用药3周后自觉症状消失,皮肤转红,皮肤温度、足趾关节运动皆恢复正常。
⒁治疗子宫颈糜烂
先用1:4000过锰酸钾液冲洗阴道,以干棉签擦干后将甘草流浸膏涂于子宫颈上。本法对中度子宫颈糜烂疗效较好,一般治疗2~3疗程(每疗程5次)便能痊愈。如患有滴虫者须先治滴虫,再治宫颈糜烂。
⒂治疗皮肤炎症
以2%甘草水局部湿敷,2小时1次,每次15~20分钟;治疗接触性皮炎12例,一般1~4天即见红肿消退,渗液停止,糜烂面愈合,继以氧化锌糊剂或炉甘石洗剂外敷数日即愈。用甘草1两,煎水洗患处,每日1次,对过敏性皮炎亦有效果。甘草次酸对湿疹、牛皮癣也有治疗作用。
⒃治疗手足皲裂
取甘草1两切片,浸于75%酒精100毫升内,24小时滤出浸液,加入等量的甘油和水混合后涂搽患处。随访17例重症患者,效果均满意。
⒄治疗眼科炎症
以5%或8~12%甘草酸钠盐溶液,或甘草次酸混悬液(每毫升含10毫克),或10~30%甘草浸膏液滴眼,根据病情需要,每1~2小时滴眼1次或每日滴3~4次,对下列眼病有效:㈠泡疹性眼炎:60例泡疹性角膜炎、角膜结膜炎及束状角膜炎患者,经治2~7天左右,56例获得痊愈(有2例因停药过早而复发);另文报告对泡疹性结膜炎用药2~14天,疼痛、充血及泡疹即渐减轻而消失。㈡上巩膜炎、巩膜炎:分别观察4例和5例,用药后在3~17日内结节消失,6~34日炎症消退。㈢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治疗6例,用药2~3日痒感与结膜充血显著减轻,但停药后立即复发,再用药又能控制。此外,对结核过敏性角膜炎及巩膜炎,亦有明显疗效;对深层角膜炎、角膜实质炎、角膜间质炎,能减轻充血及疼痛症状,但角膜浸润改变不明显;对急性虹膜睫状体炎亦可使充血及疼痛刺激症状减轻,但对前房内渗出物是否有控制作用,观察结果并不一致。另曾以甘草酸钠盐与少量考的松并用,同时服异烟胼,治疗1例结核性虹膜睫状体炎收到良好效果。
⒅治疗冻伤
取甘草、芫花各3钱,加水2000毫升煎后浴洗冻伤部位,每日3次(每剂可洗3~5次),有破溃及坏死之创面洗后用黄连纱条换药。治疗手、足冻伤共76例,经用药1~8剂后,58例痊愈,其余结果不明。实践证明,对单纯红肿者效果最佳,半数以上用药1剂浴洗3~5次即愈;对红肿加皮肤坏死的创面,洗后肿痛消失,继之坏死组织脱落,创面呈现新鲜肉芽组织,用黄连换药后创面即迅速愈合;对冻裂创疗效稍逊,但经几次浴洗后可使患部由干燥发硬变为滑润柔软而渐痊愈;对三度冻伤胶体坏死者,洗后可使疼痛迅速消失,坏死组织分离,有利于早期外科治疗。
此外,曾以甘草制剂为主,配合其它药物或疗法治疗重症肺炎、扁桃体炎并发荨麻疹、风涅性关节炎、低血压、小舞蹈症、臂丛炎、颜面神经瘫痪及毒蕈中毒、木薯中毒等,虽然病例较少,但均取得较好效果。
各家论述《药品化义》:"甘草,生用凉而泻火,主散表邪,消痈肿,利咽痛,解百药毒,除胃积热,去尿管痛,此甘凉除热之力也。炙用温而补中,主脾虚滑泻,胃虚口渴,寒热咳嗽,气短困倦,劳役虚损,此甘温助脾之功也。但味厚而太甜,补药中不宜多用,恐恋膈不思食也。"
备注除上述主要品种外,尚有以下向属植物亦入药用。
①光果甘草,又名:欧甘草。其特征为局部被有白霜和疏柔毛,不具腺毛,小叶长椭圆形或狭长卵形。荚果长圆形,扁而直或略弯曲。分布新疆。
②黄甘草,其特征茎上部被微毛或近无毛.荚果略作镰状弯曲,膨胀,具腺毛。分布甘肃。
③胀果甘草,其特征小叶3~5片,稀达7片,下面中脉无毛。荚果长圆形而直,膨胀。分布新疆、甘肃等地.
摘录 《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甘草
拼音注音 Gān Cǎo 别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英文名 Liquorice Root 出处出自1.《本经》。
2.《别录》:甘草,生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采根,暴干,十日成。
3.陶弘景:甘草,今出蜀汉中,悉从汶山来,赤皮断理,看之坚实者是。枹罕草最佳。亦有火炙干者,理多虚踈。又有如鲤鱼肠者,被刀破,不复好。青州间亦有,不如。又有紫甘草,细而实,乏时可用。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
4.《本草图经》:甘草,今陕西、河东州郡皆有之。春生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甘草、光果甘草、胀果甘草的根及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2.Glycyrrhiza glabra L.3.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除去芦头,茎基,枝叉须根,截成适当长短的段晒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晒至全干。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河岸沙质土等地。
2.本种原产于欧洲地中海区域,北非、中亚细亚和西伯利亚亦有生长,我国新疆亦有分布,且可生于干旱的盐碱性荒地。
3.生于沙质。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地。
2.分布于甘肃、新疆等地。
原形态1.甘草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很及根茎粗壮,皮红棕色。茎直立,带木质,有白色短毛和刺毛状腺体。奇数现状复叶长8-20cm;小叶7-17,卵形或宽卵形,长2-5cm,宽1-3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圆,两面均被短毛和腺体;托叶阔披针形,被白色纤毛。总状花序腋生,花密集;花萼钟状,萼齿5,披针形,外面有短毛和刺毛状腺体;花冠蓝紫色,长1.4-2.5cm,无毛,旗瓣大,卵圆形,有爪,龙骨瓣直,较翼辩短,均有长爪;雄蕊二体,(9+1)。荚果条形,呈镰刀状或环状弯曲,外面密被刺毛状腺作。种子4-8,肾形。花期7-8月,果期8-9月。
2.光果甘草 多年生草本,高1m左右。茎和枝均被鳞片状腺体和白色短柔毛。奇数羽状复叶5-14(-20)cm;小叶9-17,卵圆形或长椭圆形,长2-4,宽0.8-2cm,先端常微缺,上面有短柔毛,下面密生鳞片状腺体;托叶披针形。花淡紫色,密生,排列成腋生的穗状花序;花萼钟状,有5个相等的披针形萼齿,萼齿内外均被白色腺毛;旗瓣长椭圆形,长约11mm,翼瓣长约9mm,爪不明显,龙骨瓣长约8mm。荚果扁,狭长卵形,稍弯曲,长20-30mm,宽4-7mm,无毛,有时具少许不明显的腺瘤。种子3-4颗。花期6-8月,果期7-9月。
3.胀果甘草.多年生草本,高50-120cm,有时基部粗壮而为木质。茎直立,常局部被密集连接成片的淡黄褐色鳞片腺体,无腺毛而有疏柔毛,或几无毛。奇数羽状复叶长3-16cm;小叶3-7枚,卵形、狭长卵形、长圆形至椭圆形,长1.5-5cm,宽0.6-2.8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都圆形,边缘徽反卷,常显明为波卷状,上面暗绿色,具黄褐色腺点,下面亮绿色,具淡黄绿色腺点,幼时如涂胶状,有光泽,两面无毛或几无毛;小叶柄长1-4mm。总状花序;花小,紫红色,排列疏松。荚果长圆形,短小,长0.8-2cm,膨胀,无或略有凹窝,被微柔毛与少许不显明的腺瘤。种子小,1-7颗。花期6-8月,果期7-9月。
栽培生物学特性 甘草地上部分每年秋末死亡,根及根茎在土中越冬,翌年春3-4月从根茎上长出新芽,长枝发叶,5-6月枝叶繁茂,6-7月开花结果,9月荚果成熟。抗寒、抗旱和喜光,是钙质土的指示植物。宜选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地下水位较低的砂质壤土栽种,涝洼和地下水位高的地区不宜种植。土壤酸碱度以中性或微碱性为好,在酸性土壤中生长不良。
栽培技术 用种子和根状茎繁殖,以根状茎繁殖生长快。种子繁殖:播前应在头年秋季进生土地深翻0.8-1m,施入厩肥作基肥,1hm2用量37500kg,翻后耙平、作畦,畦宽1m、高17cm,按行距30-40cm开穴条播,沟深6cm,点播株行距15cm×30cm,每穴点5-6颗,覆土后镇压。播种量1hm2用30-45kg。甘草种皮质硬而厚,透气透水性差,播前最好将种皮磨破或用温水浸泡后用湿砂藏1-2个月播种。根茎繁殖:于早春、晚秋来挖甘草时,选择细小的根状茎,截成12-20cm的小段,每段须有1-3芽,按行距30cm开沟;沟深10cm,株距15cm,将根状茎平摆沟内,最后覆土耙平,镇压,浇水。
间管管理 出苗前后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以利出苗和幼苗生长,在2-3片真叶时,按株距10-15cm定苗,每年须除草、松土、培土2-3次,追肥1-2次,每1hm230000-3750kg,以腐熟的人粪尿,厩肥和磷肥为主。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白粉病、锈病、褐斑病,主要危害叶部,5-8月发生,初期喷波美0.3-0.4度石流合剂。虫害有蚜虫、甘草种子小峰,防治方法主要是进行清园,减少虫源,发生期用化学药剂防治。
性状性状鉴别 (1)甘草根呈长圆柱形,长30-100cm,直径0.6-3.5cm。表面红棕色、暗棕色或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沟纹及横长皮孔,并有稀疏的细根痕,外皮松紧不一,两端切面中央稍下陷。质坚实而重,断面纤维性,黄白色,有粉性,横切面有明显的形成层环纹和放射状纹理,有裂隙。根茎表面有芽痕,横切而中心有髓。气微,味甚甜而特殊。以皮细紧、色红棕、质坚实、断面色黄白、粉性足者为佳。粉甘草为主皮甘草,表面淡黄色,平坦,有刀削及纵裂纹。
(2)光果甘草根茎及根质地较坚实。表面灰棕色,皮孔细而不明显。断面纤维性,裂隙较少。气徽,味甜。
(3)胀果甘草根茎及根本质粗壮,多灰棕色至灰褐色。质坚硬,易潮。断面淡黄色或黄色,纤维性,粉性少。味甜或带苦。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1)甘草木栓层为数列至30列整齐的木栓细胞。皮层较窄。韧皮部有纤维束,其周围薄壁细胞常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鞘纤维。韧皮部射线多弯曲,常现裂隙,束间形成层不明显。本质部射线宽3-5列细胞,导管较大,单个散在或2-3个成群。木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亦合方晶。根茎有髓。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2)光果甘草韧皮部射线平直,裂隙少。
(3)胀果甘草韧皮部及本质部的射线细胞多皱缩而形成裂隙。
毒性1.甘草毒性甚低,但如长期服用,能引起水肿和血压升高。甘草水浸膏小鼠LD50静脉注射为1.9432±0.467g/kg,腹腔注射为6.8466g/kg,皮下注射为7.8192g/kg。甘草浸膏小鼠皮下注射的LD100为3.6g/kg,死因为呼吸麻痹,甘草甜素小鼠皮下注射最低致死量为1g/kg,甘草次酸小鼠皮下注射的LD50为308mg/kg,Fml00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760mg/kg。甘草次酸给小鼠1次腹腔注射的LD50为101mg/kg。
2.用甘草水煎剂给豚鼠连续灌胃6周,每日用量2g/kg,观察其慢性毒性。结果给药组动物体重比对照组略有增加,但未出现浮肿;实验期间无死亡,脏器重量检查仅肾上腺重量稍有降低,为长期给药由于甘草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所致。甘草次酸可抑制豚鼠甲状腺功能,有降低基础代谢的趋势。
化学成分1.甘草 根和根茎主含三萜皂甙。其中主要的一种,谷称甘草甜素(glycyrrhizin)的,系甘草的甜味成分,是1分子的18β-甘草次酸(18β-glycyrrhetic acid)和2分子的葡萄醛酸(glucuronic acid)结合生成的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的钾盐和钙盐。其他的三萜皂甙有:乌拉尔甘草皂甙(uralsaponin)A、B和甘草皂甙(licoricesaponin)A3、B2、C2、D3、E2、F3、G2、H2、J2、K2。又含黄酮素类化合物:甘草甙元(liquiritigenin),甘草甙(liquiritin),异甘草甙 元(isoliquiritigenin),异甘草甙(isoliquiritin),新甘草甙(neoliquiritin),亲异甘草甙(neoisoliquiritin),甘草西定(licoricidin),甘草利酮(licoricone),刺芒柄花素(formononetin),5-O-甲基甘草本定(5-O-methyllicoricidin),甘草甙 元-4'-芹糖葡萄糖甙[liquiritigenin-4'-qpiofur-anosyl(1→2)glucopyranoside,apioliquiritin],甘草甙元-7,4'-二葡萄糖甙(liquiritigenin-7,4'-diglucoside),新西兰牡荆甙Ⅱ(vicenin Ⅱ)即是6,8-二-葡萄糖基芹菜素、芒柄花甙(ononin),异甘草黄酮醇(isolicoflanonol),异甘草甙元-4'-芹糖葡萄甙[isoliquiritigenin-4'-apiofuranosyl(1→2)glucopyranoside,licurazid,apioisoliquiritin]。还含香豆精类化合物:甘草香豆精(glycycoum-arim),甘草酚(glycyrol),异甘草酚(isoglycyrol)甘草香豆精-7-甲醚(glycyrin),新甘草酚(neoglycyrol),甘草吡喃香豆精(licopyranocoumarin),甘草香豆酮(licocoumarione)等。又含生物碱:5,6,7,8-四氢-4-甲基喹啉(5,6,7,8-teTCMLIBahydro-4-methylquinoline),5,6,7,8-四氢-2,4-二甲基喹啉(5,6,7,8-teTCMLIBahydro-2,4-dimethylquinoline),3-甲基-6,7,8-三氢吡咯并[1,2-a]嘧啶-3-酮(3-methyl-6,7,8-TCMLIBihydropyrrolo[1,2-]pyrimidin-3-one)。还含甘草苯并呋喃(licobenzofuran),又名甘草新木脂素(liconeolignan),β-谷甾醇(β-sitosterol),正二十三烷(n-TCMLIBicosane),正二十六烷(n-hexacos-ane),正二十七烷(n-heptacosane)等。另含甘草葡聚糖GBW(glucan GBW),三种中性的具网状内皮活性的甘草多糖(glycyrrigan)UA、UB、UC,多种具免疫兴奋作用的多糖(polysaccharide)GR-2a、GR-2Ⅱb、GR-2ⅡC和多糖GPS等。
甘草的叶含黄酮化合物:新西兰牡荆甙-Ⅱ,水仙甙(narcissin),烟花甙(nicotiflorin),芸香甙(rutin),异槲皮甙(isoquerciTCMLIBin),紫云英甙(asTCMLIBagalin),乌拉尔醇(uralenol),新乌尔醇(uralenol),新乌拉尔醇(neouralenol),乌拉尔宁(uralenin),槲皮素-3,3'-二甲醚(quercetin-3,3'-dimethyl ether),乌拉尔醇-3-甲醚(uralenol-3-methylether),乌拉尔素(uralene),槲皮素(quercetin)等。还含乌拉尔新甙(uralenneoside)。
甘草的地上部分分离得到东莨菪素(scopoletin),刺芒柄花素,黄羽扇豆魏特酮(lupiwighteone),乙形刺酮素(sigmoidin)B以及甘草宁(gancaonin)A、B、C、D、E、L、M、N、O、P、Q、R、S、T、U、V。
2.光果甘草 根和根茎含甘草甜素,除分离得到甘草酸、18-β甘草次酸外,还得到多种三萜类化合物:18α-羟基甘草次酸(18α-hydroxyglycyrrhetic acid),24-羟基甘草次酸(24-hydroxyglycyrrhetic acid),24-羟基-11-去氧甘草次酸(24-hydroxy-11-deoxyglycyrrhetic acid),11-去氧甘草次酸(11-deoxyglycyrrhetic acid),3β-羟基齐墩果-11,13(18)-二烯-30-酸[3β-hydroxyolean-11,13(18)-dien-30-oic acid)甘草萜醇(glycyrrhetol),光果甘草酯(glabrolide),异光果甘草检酯(isoglabrolide),去氧光果甘草内酯(deoxyglabrolide),21α-羟基异光果甘草内酯(21α-hydroxyisoglabrolide),甘草环氧酸(liquoric acid)等。又含黄酮成分:光果甘草甙(liquiritoside)即是甘草甙,光果甘草甙元(liquiritogenin)即是甘草甙元,异光果甘草甙(isoliquiritoside)即是异甘草甙,异光果甘草甙元(isoliquiritogenin)即是甘草甙元,新甘草甙,亲异甘草甙,异甘草甙元-4'-芹糖葡萄糖甙(licuraside,licurazid),异甘草甙元-4-芹糖葡萄糖甙[neolicuraside,isoliquiritigenin-4-apiofuranosyl(1→2)glucopyranoside],光果甘草宁(glabranin),光果甘草醇(glabrol)、光果甘草定(glabridin),光果甘草酮(glabrone),光果甘草素(glabreene),7,2'-二羟基-3',4'-亚甲二氧基异黄酮(glyzaglabrin),7-乙酰氧基-2-甲基异黄酮(glazarin),7-甲氧基-2-甲基异黄酮(7-methyoxy-2-methylisoflavone),7-羟基-2-甲基异黄酮(7-hydroxy-2-methylisoflavone),生松黄烷酮(pinocembrin),樱黄素(prunetin),刺芒柄花素等。又含光果甘草香豆精(liqcoumarin)及水溶性多糖及果胶(pectin)。光果甘草的地上部分分离得到18β-甘草次酸,18α-甘草次酸(18α-glycyrrhetic acid)即是乌热酸(uralenic acid),以及多种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异槲皮甙(isoquerciTCMLIBin),槲皮素-3-双葡萄糖甙(quercetin-3-glucobioside),山柰酚(kaempferol),紫云英甙,肥皂草素(saponaretin),甘草甙元,异甘草甙元,芫花素(genkwanin),山柰酚-3-双葡萄甙(kaempferol-3-glucoboside)等。另含多糖9.7%,其中水溶性多糖1.6%。
3.胀果甘草 根含三萜类甜素,甘草次酸-3-芹糖葡萄糖醛酸甙(apioglycyrrhizin),甘草次酸-3-阿拉伯糖葡萄糖醛酸甙(araboglycyrrhizin)。其他三萜成分有:18β-甘草次酸,11-去氧甘草次酸,乌拉尔甘草皂甙A3、G2、H2等。又含黄酮类成分:甘草甙元,甘草甙,异甘草甙元,异甘草甙,芒柄花甙,4',7-二羟基黄酮(4',7-dihydroxyflavone),甘草黄酮(licoflavone)A,甘草甙元-4'-芹糖葡萄糖甙,异甘草甙元-4'-芹糖葡萄糖甙,甘草杳耳酮(licochalcone)A、B、C、D,刺毛甘草查耳酮(echinatin),光果甘草酮等。还含二芳基丙二酮类成分:5'-异戊烯基甘草二酮(5'-prenyllicodione),胀果甘草二酮(glycyrdione)A、B及胀果甘草宁(glyinflanin)A、B、C、D。基中胀果甘草二酮A与胀果宁A系同一物质。又含β-谷醇(β-sitosterol)。
4.粗毛甘草 根含三萜类成分:甘草酸,光果甘草内酯等。又含黄酮类成分:甘草甙,异甘草甙,粗毛甘草素(glyasperin)A、B、C、D,熊竹素(kumata kenin),黄宝石羽扇豆素(topazolin),甘草异黄酮(licoisoflavone)B,半甘草异黄酮(semilicoisoflavone)B,甘草异黄烷酮(licoisoflavanone),3'-(γ,γ-二甲基烯丙基)奇维酮[3'(γ,γ-dimethylallyl)-kievitone],甘草西定,甘草异黄烷(licoriisoflavan)A,1-甲氧基菲西佛利醇(1-methyoxyficifolinol)。又含香豆精类成分:甘草香豆精,异甘草香豆精(isoglycycoumarin),甘草酚,甘草香豆酮。另含水溶性多糖和果胶。
5.黄甘草 根和根茎含三萜类成分:甘草酸,戊拉尔甘草皂甙A及B,黄甘草皂甙(glyeurysaponin)。又含黄酮类成分:黄甘草甙(glycyroside),芒柄花甙,甘草甙,异甙草甙,甘草甙元-4'-芹糖葡萄糖甙,异甘草元-4'-芹糖葡萄糖甙,南酸枣甙(choerospondin),广豆根黄酮甙(sophoraflavone)B,夏弗塔雪轮甙(schaftoside),三色堇黄酮甙(isovi-osanthin),苜蓿紫檀酚-3-O-葡萄糖甙(medicarpin-3-O-glucoside),新西兰牡荆甙Ⅱ。还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萝卜甙(daucosterol),根皮酸(phloretic acid)。
6.云南甘草 根含三萜类成分。将总皂甙水解得到云南甘草次皂甙D(glyyyunnanpro -sapogenin D),云南甘草皂甙元(glyyunnansapogenin)A、B、C、E、F、G、H和马其顿甘草酸(macedonic acid),又含β-谷甾醇。还含黄酮类成分:异甘草甙元,4',7-二羟基黄酮,7-甲氧基-4'-羟基黄酮(7-methoxy-4'-hydroxyflavone),7-甲氧基-4'-羟基黄酮醇(7-methoxy-4'-hydroxyflavonol)。另据报道,根含三萜皂甙:云甘甙(yunganoside)A1、B1、C1、D1、E2和F2,加含生物碱:下箴刺桐碱(hypaphorine)。
7.我国市售甘蜡商品,除上友谊赛品种外,还有以地区为名的未定种,对它们的研究也不少。兹择其重要者简述如下:(1)西北甘草的根和根茎含甘草酸,甘草甙,异甘草甙,甘草甙元,异甘草甙元,甘草香豆精,甘草吡喃香豆精,甘草香豆酮,甘草查耳酮A,异甘草黄酮醇,西北甘草异黄酮(glycyrrhisoflavone),西北甘草异黄烷酮(glycrrhisoflvanone),甘草黄酮醇,甘草豆精-7-甲醚,甘草西定,甘草利酮,甘草宁F、G、H、I,甘酚,5-O-甲酚(5-O-methylglycyrol),熊竹素等。
(2)新疆甘草的根和根茎含甘草酸,甘草甙,异甘草甙,异甘草甙元,4',7-二羟基黄酮,刺芒柄花素,光果甘草醇,刺毛甘果查耳酮,甘草查耳酮A、B,甘草异黄酮B,甘草异黄烷酮(licoisoflavanone),光果甘草素,光果甘草定等。
(3)东北甘草的根和根茎含甘草酸,甘草甙,异甘草甙,甘草甙元,异甘草甙元,甘草香豆精,甘草吡喃香豆精,甘草香豆酮,甘草香豆酮,甘草西定,甘草利酮,甘草酚,5-O-甲基甘草酚等。
药理作用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1.1.抗溃疡作用:甘草的主成分甘草甜素对由组胺及幽门结扎所形成的大鼠实验性溃疡亦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后据报道,甘草甜素能明显减少大鼠幽门阻断导致的溃疡发生率,但对胃液分泌量不但无减少反有增加趋势。动物实验治疗中也发现甘草浸膏等对大鼠结扎幽门,犬由组胺形成的溃疡有明显抑制作用。甘草甙元、异甘草甙元和甘草根的甲醇提取物Fml00等对动物实验性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甘草次酸对幽门结扎的大鼠有良好的抗溃疡作用,其治疗指数较高。
1.2.对胃酸分泌的影响:甘草流浸膏灌胃能直接吸附胃酸,对正常犬及实验性溃疡有大鼠都能降低胃酸。Fml00十二指肠内给药对急慢性胃痿及幽门结扎的大鼠,能抑制基础的胃液分泌量,与芍药花甙合用显协同作用。Fml00对蛋白胨、组胺及甲酰胆碱引起的胃液分泌有显着抑制作用。
1.3.对胃肠平滑肌的解痉作用:临床上使用甘草所含黄酮甙类对兔、豚鼠的离体肠管呈抑制作用,使收缩次数减少,紧张度降低,并对氯化钡、组胺所引起的离体肠平滑肌痉挛有解痉作用,但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对平滑肌则无抑制作用。此外,甘草酸铵和甘草次酸口服吸收亦不佳。甘草煎液、甘草流浸膏、Fml00、甘草素、异甘草素等,也对离体肠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若肠管处于痉挛状态时,则有明显的解痉作用。
1.4.分别从甘草及光果甘草中提得7个同样的黄酮甙及甙元,经实验证明都具有解痉和抗溃疡病的作用。以除去甘草甜素的甘草制剂或提取其黄酮类等化合物用于临床,可能有利于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从光果甘草的甲醇提取物中分值得重视。
1.5.保肝作用:甘草流浸膏(0.2ml/10g)预先给小鼠灌胃能降低扑热息痛(AAP)(200mg/kg,ip腹腔注射)中毒小鼠的致死率,并对扑热息痛所致小鼠肝损害有明显保护作用。小鼠给扑热息痛后2-3小时的肝糖元下降效应并非肝坏死的伴随结果,而与其毒性代谢产物密切相关。甘草能对抗这一效应,说明它的保护作用可能部分地是由于毒性代谢物的量减少所致。甘草甜素可明显阻止四氯化碳中毒大鼠谷丙转氨酶的升高,还能减少肝内甘油三酯的蓄积。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经甘草甜素、甘草次酸治疗的大鼠其肝损伤均较对照组轻。组织化学观察显示,甘草次酸治疗的大白鼠肝糖原明显增加,甘草甜素与甘草次酸的血清胎甲球蛋白检出率也高于对照组。提示这两种成分无胶原溶解与重吸收的作用。在四氯化碳所致的肝损害动物模型P,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对肝损害呈强抑制作用。甘草次酸还能强烈抑制四氯化碳生成游离基及过氧化脂质的生成,可抑制Ca(2+)流入细胞内所引起的细胞损害,提示甘草次酸对肝损害的抑制效果上,抗氧化作用与抑制Ca(2+)流入细胞内的作用很重要,甘草皂甙可能是在机体内水解后而呈现显着作用。
1.6.对胆汁分泌的影响:甘草甜素能增加输胆管瘘兔的胆汁分泌,甘草甜素5mg/kg能显着增加兔的胆汁分泌,对兔结扎胆管后胆红质升高有抑制作用。
1.7.甘草浸膏、粉剂治疗溃疡病的临床疗效肯定,其有效成分不单是甘草甜素所致的水肿、血压升高等副作用而受到限制。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2.1.抗心律失常作用:炙甘草提取液(1ml含中药1g),家兔用乌头碱诱发心律失常出现在2分钟后按1g/kg静脉注射,对照组给等量生理盐水。结果表明对异位节律和室性节律均显示非常显着性差异。表明炙甘草有明显的抗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作用。炙甘草煎剂灌流蟾蜍离体心脏,可使心脏收缩幅度明显增加。甘草甜素对离体蟾蜍心脏有兴奋作用,此作用与乙酰胆碱及毒扁豆碱等具有明显的对抗作用,与肾上腺素具明显的协同作用。
2.2.降脂作用和抗动脉粥样梗化作用:甘草甜素对兔实验性高胆固醇症及胆固醇升高的高血压病人均有一定的降低血中胆固醇的作用。甘草甜素每天10mg/kg肌肉注射,连续5天,对实验性家兔高脂血症有明显的降脂作用:血浆胆固醇对照组为89±4mg%,给药组为43±4mg%;血浆甘油三酯对照组为168±10mg%,给药组为90±4mg%。小剂量的甘草甜素(2mg/天)在一定时间内能使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的胆固醇降低,粥样硬化程度减轻,20mg/天能阻止大动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但剂量更大时(40mg/天)反而无效。甘草次酸盐(10mg/kg,口服)对高血脂大鼠和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家兔有降血胆固醇、脂蛋白和β-脂蛋白甘油三酯的作用;家兔主动脉内的和大鼠肝脏内的胆固醇和β-脂蛋白含量下降,甘草次酸盐的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较之聚合皂甙更强。体外实验观察到甘草甜素1mM对CP50和AP50均能抑制50%溶血。其抑制部位,用同样剂量在Cis的A-Tee水解能系统中可见有35%的抑制效果,因而结论是由于抑制了Cis从而影响了补体效价CH50。在AP中的作用是C3的降低,由于补体反应被甘草甜素所抑制,相关的炎症的过程反应趋向缓解和静止,脂质系统和肝功能改善,动脉症的病理进程被阻断。
3.对呼吸系统的作用:甘草浸膏和甘草合剂口服后能覆盖发炎的咽部粘膜,缓和炎症对它的刺激,从而发挥镇咳作用。甘草次酸有明显的中枢性镇咳作用,甘草次酸的氢琥珀酸双胆盐口服,其镇咳作用与可待因相似。甘草次酸胆碱501mg/kg能抑制豚鼠吸入氨水所致的80%的咳嗽发作,效力与可待因lmg/kg皮下注射无差异。大剂量的甘草次酸(1250mg/kg)可使小鼠呼吸抑制;甘草次酸对5-羟色胺等物质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有较弱的保护作用。对电刺激猫喉上神经所致的咳嗽也有明显的镇咳作用。在与甘草相同剂量水平时,氢化可的松也显示镇咳作用,但剂量反应曲线与甘草不同,并且对刺激猫喉上神经引起的咳嗽无效,因此认为甘草镇咳作用与抗炎无关而是通过中枢产生的。甘草还能促进咽喉及支气管的分泌,使痰容易咳出,呈现祛痰镇咳作用。
4.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4.1.抗炎作用:甘草具有保泰松或氢化可的松样的抗炎作用,其抗炎成分为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甘草次酸对大鼠的棉球肉芽肿,甲醛性脚肿皮下肉芽肿性炎症等均有抑制作用,其抗炎效价约为可的松或氢化可的松的1/10。对大鼠角叉菜胶性脚肿和抗炎效价,以氢化可的松为1,则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分别为0.14和0.03。甘草甜素有抑制肉芽形成的作用,对延迟型过敏症的典型结核菌素反应出有抑制效果。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对炎症反应的Ⅰ、Ⅱ、Ⅲ期都有抑制作用。小鼠静脉注射甘草甜素25、50mg/kg,明显抑制天花粉引起的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甘草黄碱酮有抑制小鼠角叉菜胶浮肿和抑制敏感细胞释放化学传递物质作用。甘草抗炎作用可能与抑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关,或与肾上腺皮质有关,也有认为,甘草影响了细胞内生物氧化过程,降低了细胞对刺激的反应性从而产生了抗炎作用。
4.2.镇静作用:甘草次酸1250mg/kg,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制作用,可引起镇静,催眠,体温降低和呼吸抑制等。
4.3.解热作用:甘草次酸和甘草甜素分别对发热的大鼠与小鼠、家兔具有解热作用。甘草次酸40mg/kg腹腔注射,对发热大鼠有退热作用,相当于水杨酸钠600mg/kg的效果;对体温正常的大鼠则无降温作用。
4.4.从光果甘草提取出的有效物质Fm100具有镇痛、解痉的作用,芍药甙也具有镇静、解痉作用,两者合用有明显的协同作用,说明芍药甘草汤组成的合理性。
5.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5.1.盐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浸膏、甘草甜素及甘草次酸对健康人及多种动物都有促进钠、水潴留的作用,这与盐皮质激素去氧皮质酮的作用相似,长期应用可致水肿及血压升高,但亦可利用此作用治疗轻度的阿狄森氏病。
5.2.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小剂量甘草甜素(每只100μg),甘草次酸等能使大鼠胸腺萎缩及肾上腺重量增加(与给予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相似),另外还有抗黄疸作用及免疫抑制作用等糖皮质激素可的松样作用。而在用大剂量时则糖皮质激素样作用不明显,只呈现盐皮质激素样作用,这可能与其作用机制有关。认为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抑制了皮质激素在体内破坏,或减少其与蛋白质的结合,而使血中游离的皮质激素增多,从而增强其活性。但糖皮质激素与垂体前叶间的反应量调节较强,故血中含量升高达一定程度后即停止。盐类皮质激素受此影响较小。本品所含的先甘草宁有雌激素活性,未成熟大鼠口服能增加子宫重量,但对卵巢重量影响不大。
6.对泌尿、生殖系统的影响:甘草酸及其钠盐,静脉注射增强茶碱的利尿作用,对醋酸钾则无影响。能抑制家兔实验性膀胱结石的形成。能抑制雌激素对成年动物子宫的增长作用,切除肾上腺或卵巢后仍有同样作用。甘草甜素对大鼠具有抗利尿作用,伴随着钠排出量减少,钾排出量也轻度减少。对切除肾上腺的大鼠,甘草甜素仍能使钠和钾的排出减少,说明此作用通过肾上腺皮质激素来实现的。甘草次酸及其盐类也有明显的抗利尿作用。认为甘草能增强肾小管对钠和氯的重吸收而呈现抗利尿作用,其作用方式与去氧皮质酮不同,可能是对肾小管的直接作用。
7.对免疫功能的影响:7.1.抗过敏作用:从甘草中提取得一种复合体(Lx),含有蛋白质、核酸、多糖及甘草酸。豚鼠经静脉注射青霉噻唑(BPO)和人血清白蛋白(HAS)攻击后,均立即出现过敏休克症状,5分钟内死亡,休克发生率和死亡率均为100%。豚鼠经给于Lx,然后进行抗原攻击,Lx小剂量组的过敏反应率为25%;大剂量组为21%,且无死亡发生,表明Lx对豚鼠过敏性休克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且随剂量增大保护作用增强。Lx小剂量组豚鼠血清抗青霉噻唑抗体的效价为4-16,大剂量组未测出血清抗体,而致敏对照组抗体效价为256。Lx可明显抑制豚鼠肺中组胺的合成,且随剂量增加作用增强。在小鼠注射卵蛋白抗原前3天给于小鼠Lx 0.2ml腹腔注射,连续15天,分别测定血清IgE、IgG总量和肺组胺含量。结果表明,Lx对小鼠过敏休克有明显的保护效应,亦有显着抑制抗体产生的能力。
7.2.对非持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小鼠给于甘草甜素75mg/kg腹腔注射,每日1次,共4天,末次给药后,给于印度墨汁,取血检查廓清指数K值。结果甘草甜素组的K值为0.048±0.020,对照为0.029±0.015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表明甘草甜素能显着提高小鼠对静脉注射碳粒的廓清指数,提示它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活性。生甘草与蜜炙甘草亦有同样的作用。
7.3.对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采用体外抗体产生系统研究了甘草酸对多克隆抗体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甘草酸能使抗体产生显着增加。另外,从人末梢血单核细胞分离粘着性细胞,加各种浓度甘草酸培养后,将培养上清液中加入单核细胞,探讨对PWM刺激诱导抗体产生的影响。结果体外抗体产生增强,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IL-1)活性时,证明白细胞介素1显着增多。提示甘酸的体外抗体产生增强作用与白细胞介素1产生增强有关。小鼠腹腔注射甘草酸,同时静脉注射绵羊红血球(SRBC)予以免疫,抗原注射后第4天分离脾细胞,计算对绵羊红血球的空斑形成细胞数。发现以剂量30mg/kg的甘草酸可使抗体产生显着增强。改变给药时间与静脉注射绵羊红血球的时间表明,两者同时给予或给抗原前l天给甘草酸,可促进抗体产生,而抗原注射2天后给甘草酸则不增强抗体产生,由此可认为甘草酸在体内也能增强抗体产生。甘草还可明显促进刀豆球蛋白A活化的脾淋巴细胞D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物,促进DNA合成的最适浓度为100μg/ml。DNA合成高峰在48小时,对白介素-2(IL-2)产生也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对DNA、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及白介素-2产生的影响基本上是相平行的。家兔用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抗原造成免一过性急性血清病模型。在实验组动物给于牛血清白蛋白后第3、5、7、9天以18β-甘草次酸200mg/kg肌肉注射。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动物血清中抗牛血清白蛋白-IgG抗体均于牛血清白蛋白免疫后第6天检出,第l2天达最高峰,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动物循环中特异性牛血清白蛋白-抗牛血清白蛋白复合物与免疫前比较均有提高,且有显着差别,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血中补体值,实验组较对照组显着提高。18β-甘草次酸对可溶性循环免疫复合物形成未见影响。甘草甜素可提高刀豆球蛋白A诱导人脾细胞产生的γ-干扰素(γ-IFN)的水平,但对PHA诱生的干扰素水平无影响,其增加刀豆球蛋白A诱导干扰素产生的最适浓度为200ug/ml,最适诱生时间为48小时,细胞浓度以1×10(7)/ml为宜。产生的干扰素以γ型为主。甘草酸铵100mg/(kg·天)×7天,灌胃昆明种小鼠后,经放免测定,可显着抑制肺和肾前列腺素E2、前列腺素F2α的合成。甘草酸单胺给于小鼠灌胃l00mg/(kg·天)(1/20 LD50量)5天后,其脾脏前列腺素E2和环磷酸腺苷(cAMP)量显着增加;大鼠淋巴细胞在8×10(-10)mol/L和8×10(-7)mol/L的甘草单胺浓度下,分泌前列腺素E量也显着增加,可能是甘草酸类免疫调节的途径之一。通过乳酸脱氢释放试验法,于体外测定甘草酸铵对BALB/C小鼠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时,表明1×10(-7)-1×10(-1)mg/ml浓度时,对小鼠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均有显着增强,表明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8.抗病毒作用:8.1.抗艾滋病毒的作用:甘草皂甙能够破坏试管的艾滋病毒细胞(HIV),0.5mg/ml的甘草皂甙对艾滋病毒的增殖抑制98%以上,50%空斑形成抑制值为0.125mg/ml。由于甘草皂甙不能抑制艾滋病毒的逆转录酶,提示它是通过恢复T辅助细胞而发挥作用。近报道西北甘草中的新多酚类在低浓度时与甘草甜素相比,显示出对艾滋病毒细胞的增殖抑制效果。
8.2.抗其他病毒的作用:甘草多糖具有明显的抗水泡性口炎病毒、腺病毒3型、单纯疱疹病毒1型、牛痘病毒等活性,能显着抑制细胞病变的发生,使组织培养的细胞得到保护。感染前24小时给药对水泡性口炎病毒、腺病毒3型有意义(P<0.01);感染后给药对以上4种病毒均有作用(P<0.01);药液与病毒液混合同时加入细胞层或药液与病毒液混合置37℃作用2小时后加入细胞层,对上述4种病毒也均有作用。表明作用机制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直接作用。甘草酸对单纯性疱疹病毒,甘草甜素对试管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均有抑制作用。甘草次酸8mM浓度在37℃处理Ⅰ型单纯性疱疹病毒15分钟,其感染价从107减至102。但对其它病毒无效。表明甘草次酸似乎对单纯性疱疹病毒具有特异的作用。甘草甜素对属于疱疹病毒群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的人胎儿成纤维抑制浓度为0.55mg/ml。这个浓度对成纤维细胞完全没有毒性。在体外2mg/ml甘草甜素可使99%以上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失活,且其浓度低至0.08mg/ml时也可使少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失活。
9.抗菌作用:甘草的醇提取物及甘草次酸钠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阿米巴原虫及滴虫均有抑制作用,但在有血浆存在的情况下,其抑菌和杀阿米巴原虫的作用有所减弱;甘草次酸钠在体外对滴虫的最低有效浓度为30-60μg/ml。
10.解毒作用:甘草浸膏及甘草甜素对某些药物中毒、食物中毒、体内代谢产物中毒都有一定的解毒能力,解毒作用的有效成分为甘草甜素,解毒机制为甘草甜素对毒物有吸附作用,甘草甜素水解产生的葡萄醛酸能与毒物结合,以及甘草甜素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增强肝脏的解毒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甘草甜素能对抗小鼠由士的宁引起的中毒;当给小鼠注射硝酸士的宁0.1mg,在10分钟内对照组死亡率为100%,而实验组(预先注射甘草甜素12.5mg)的死亡率为58%;当士的宁剂量减少为0.03mg,则对照组的死亡率为58.3%,而实验组则无死亡。甘草浸膏和甘草甜素都有解毒作用,对水合氯醛、士的宁、乌拉坦和可卡因都有较明显的解毒作用;对印防已毒素、咖啡因、乙酰胆碱、毛果芸香碱和巴比妥的解毒作用次之;对索佛拿(Sulfonal)及阿托品几无解毒作用,而对肾上腺素的中毒则有加强的倾向。解毒作用的成分为甘草甜素。有报道研究了甘草及其成分对组胺所引起的中毒的影响,结果证明甘草甜素与维生素B1结合的化合物解毒作用最强,甘草甜素次之,而其分解产物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则较差,曾报告甘草甜素对破伤风毒素有解毒作用,对白喉毒素也有解毒作用。总之甘草及其制剂对药物中毒、食物中毒、体内代谢产物中毒及细菌毒素等,都有一定的解毒作用。生甘草可使小鼠肝匀浆细胞色素P-450含量明显增加,表明对肝药酶具有诱导作用,可能是生甘草解毒的机理之一。
11.抗肿瘤作用:甘草酸对大鼠腹水肝癌及小鼠艾氏腹水癌(EAC)细胞能产生形态学上的变化,还能抑制皮下移植的吉田肉瘤,其单铵盐对小鼠艾氏腹水癌及肉瘤均有抑制作用,口服也有效。甘草次酸对大鼠的移植Oberling Guerin骨髓瘤有抑制作用,其钠盐在最大耐受剂量时对小鼠艾氏腹水癌(EAC)及肉瘤-45细胞的生长有轻微的抑制作用。甘草甙对大鼠腹水肝癌及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能产生形态学上变化。大戟酯二萜醇(12-0-teTCMLIBade-canoylphorbol-13-acetate,TPA)对二甲苯蒽(DMBA)致小鼠皮肤癌的促发作用,可被甘草甜素显着抑制。
12.其它作用:利用听觉电生理方法和均加技术,以耳蜗微音电位和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为客观指标,研究了甘草次酸对豚鼠内耳听觉功能的影响。给豚鼠肌肉注射甘草次酸100mg/kg后,由短声引起的耳蜗微音电位和听神经动作电位振幅增大,听神经动作电位反应阈值降低,表明甘草次酸具有提高豚鼠内耳听觉功能的作用。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在使用浓度为8×10(-3)mg/ml和4×10(-2)mg/ml时,对乙酰胆碱酯酶均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其50%抑制率时的药物浓度分别为25.6±1.4μg/ml和21.8±1.1μg/ml。这两种药用有效成分对乙酰胆碱脂酶均呈竞争一非竞争型混合抑制。
炮制1.甘草:拣去杂质,洗净,用水浸泡至八成透时,捞出,润透切片,晾干。
2.蜜炙甘草:取甘草片,加炼熟的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变为深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甘草片100斤,用炼熟蜂蜜25-30斤)3.《雷公炮炙论》:凡使甘草,须去头尾尖处,用酒浸蒸,从巳至午出,暴干,细锉使。一斤用酥七两,涂上炙,酥尽为度。又先炮令内外赤黄用良。
4.《纲目》:方书炙甘草皆用长流水蘸湿炙之,至熟刮去赤皮。或用浆水炙熟。
5.《得配本草》:粳米拌炒,或蜜炙用。
鉴别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①取本品粉末1g,加50%乙醇25ml提取,滤液作供试液;另取甘草酸铵盐、甘草甙、异甘草甙对照品制成对照品溶液。吸取二溶液,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CMC 薄层板上,以正丁-乙醇-氨水(5:1:2)展开,用50%硫酸溶液喷雾,烘烤,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色斑。②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40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1h,滤过,药渣加甲醇30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lh,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40ml使溶解,水溶液用正丁醇提取3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水洗涤3次,量水浴上蒸干,残渣加甲醇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草酸铵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2种溶液各1-2μl,分别点于同一用l%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酸-甲酸-冰醋酸-水(30:2:2:4)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烘至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
归经脾;胃;心;肺经
性味甘;平
注意1.《医学入门》:痢疾初作,不可用。
2.《药品化义》:味厚而太甜,补药中不宜多用,恐恋膈不思食也。
3.《本草正》:中满者勿加,恐其作胀,速下者勿入,恐其缓功。
功能主治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6g,调和诸药用量宜小,作为主药用量宜稍大,可用10g左右;用于中毒抢救,可用30-60g。凡入补益药中宜炙用,入清泻药中宜生用。外用:适量,煎水洗、渍;或研末敷。
复方炙甘草汤《伤寒论》:心阴两虚。甘草泻心汤《伤寒论》:误下而脾虚。甘草附子汤《伤寒论》:营血受伤。芍药甘草汤《伤寒论》:四肢拘挛疼痛。茯苓甘草汤《伤寒论》:胃阳不足,水停中焦证。
各家论述1.李杲:甘草,阳不足者补之以甘,甘温能除大热,故生用则气平,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心火;炙之则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除邪热,去咽痛,缓正气,养阴血。凡心火乘脾,腹中急痛,腹皮急缩者,宜倍用之。其性能缓急,而又协和诸药,使之不争,故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寒热相杂者,用之得其平。
2.《汤液本草》: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药用之非和也,皆缓也。小柴胡有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其中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意。中不满而用甘为之补,中满者用甘为之泄,此升降浮沉也。凤髓丹之甘,缓肾急而生元气,亦甘补之意也。《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所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于此可见调和之意。夫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泄,辛横行而散,酸束而收敛,咸止而软坚,甘上行而发。如何《本草》言下气?盖甘之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内可外,有和有缓,有补有泄,居中之道尽矣。
3.《本草衍义补遗》:甘草味甘,大缓诸火。下焦药少用,恐大缓不能直达。
4.《本草汇言》:甘草,和中益气,补虚解毒之药也。健脾胃,固中气之虚羸,协阴阳,和不调之营卫。故治劳损内伤,脾气虚弱,元阳不足,肺气衰虚,其甘温平补,效与参、芪并也。又如咽喉肿痛,佐枳实、鼠粘,可以清肺开咽;痰涎咳嗽,共苏子、二陈,可以消痰顺气。佐黄芪、防风,能运毒走表,为痘疹气血两虚者,首尾必资之剂。得黄芩、白芍药,止下痢腹痛;得金银花、紫花地丁,消一切疔毒;得川黄连,解胎毒于有生之初;得连翘,散悬痈于垂成之际。凡用纯热纯寒之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势,寒热相杂之药,必用甘草以和其性。高元鼎云,实满忌甘草固矣,若中虚五阳不布,以致气逆不下,滞而为满,服甘草七剂即通。
5.《本草通玄》:甘草,甘平之品,独入脾胃,李时珍曰能通入十二经者,非也。稼穑作甘,土之正味,故甘草为中宫补剂。《别录》云,下气治满,甄权云,除腹胀满,盖脾得补则善于健运也。若脾土太过者,误服则转加胀满,故曰脾病人毋多食甘,甘能满中,此为土实者言也。世俗不辨虚实,每见胀满,便禁甘草,何不思之甚耶?6.《本草正》: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助参、芪成气虚之功,人所知也,助熟地疗阴虚之危,谁其晓焉。祛邪热,坚筋骨,健脾胃,长肌肉。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称国老。惟中满者勿加,恐其作胀;速下者勿入,恐其缓功,不可不知也。
7.《药品化义》:甘草,生用凉而泻火,主散表邪,消痈肿,利咽痛,解百药毒,除胃积热,去尿管痛,此甘凉除热之力也。炙用温而补中,主脾虚滑泻,胃虚口渴,寒热咳嗽,气短困倦,劳役虚损,此甘温助脾之功也。但味厚而太甜,补药中不宜多用,恐恋膈不思食也。
8.《本草备要》:甘草,胡洽治痰癖,十枣汤加甘草;东垣治结核,与海藻同用;丹溪治痨瘵,莲心饮与芫花同行;仲景有甘草汤、甘草芍药汤、甘草茯苓汤、炙甘草汤,以及桂枝、麻黄、葛根、青龙、理中、四逆、调胃、建中、柴胡、白虎等汤,无不重用甘草,赞助成功。即如后人益气、补中、泻火、解毒诸剂,皆倚甘草为君,必须重用,方能建效,此古法也。奈何时师每用甘草不过二三分而止,不知始自何人,相习成风,牢不可破,附记于此,以正其失。
9.《本经疏证》:《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用甘草者,至百二十方。非甘草之主病多,乃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当病情也。凡药之散者,外而不内(如麻黄、桂枝、青龙、柴胡、葛根等汤);攻者,下而不上(如调胃承气、桃仁承气、大黄甘草等汤);温者,燥而不濡(四逆、吴茱萸等汤);清者,冽而不和(白虎、竹叶石膏等汤);杂者,众而不群(诸泻心汤、乌梅圆等);毒者,暴而无制(乌梅汤、大黄gu虫丸等),若无甘草调剂其间,遂其往而不返,以为行险侥幸之计,不异于破釜沉舟,可胜而不可不胜,讵诚决胜之道耶?金创之为病,既伤,则患其血出不止,既合,则患其肿壅为脓。今曰金创肿,则金创之肿而未脓,且非不合者也。《千金方》治金创多系血出不止,箭镞不出,故所用多雄黄、石灰、草灰等物,不重甘草。惟《金匮要略》王不留行散,王不留行、蒴藋细叶、桑东南根,皆用十分,甘草独用十八分,余皆更少,则其取意,正与《本经》脗合矣。甘草所以宜于金创者,盖暴病则心火急疾赴之,当其未合,则迫血妄行。及其既合,则壅结无所泄,于是自肿而脓,自脓而溃,不异于痈疽,其火势郁结,反有甚于痈疽者。故方中虽已有桑皮之续绝合创,王不留行之贯通血络者,率他药以行经脉、贯营卫,又必君之以甘草之甘缓解毒,泻火和中。浅视之,则曰急者制之以缓,其实泄火之功,为不少矣。甘草之用生、用炙,确有不同,大率除邪气、治金创、解毒,皆宜生用。缓中补虚、止渴,宜炙用,消息意会之可矣。
10.《本草正义》:甘草大甘,其功止在补土,《本经》所叙皆是也。又甘能缓急,故麻黄之开泄,必得甘草以监之,附子之燥烈,必得甘草以制之,走窜者得之而少敛其锋,攻下者得之而不伤于峻,皆缓之作用也。然若病势已亟,利在猛进直追,如承气急下之剂,则又不可加入甘草,以缚贲育之手足,而驱之战阵,庶乎所向克捷,无投不利也。又曰,中满者忌甘,呕家忌甘,酒家亦忌甘,此诸证之不宜甘草,夫人而知之矣;然外感未清,以及湿热痰饮诸证,皆不能进甘腻,误得甘草,便成满闷,甚且入咽即呕,惟其浊腻太甚故耳。又按甘草治疮疡,王海藏始有此说,李氏《纲目》亦曰甘草头主痈肿,张路玉等诸家,皆言甘草节治痈疽肿毒。盖即从解毒一义而申言之。然痈疡之发,多由于湿热内炽,即阴寒之证,亦必寒湿凝滞为患,甘草甘腻皆在所忌。若泥古而投之,多致中满不食,则又未见其利,先见其害。
摘录 《中华本草》跨境健康网 » 甘草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专业问题请咨询医师,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获取更多健康咨询请关注“七洲客全球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