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早睡身体好”,然而事实却总是那么的不尽如人意。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陷入工作加班,出差忙碌以及娱乐熬夜的生活方式,睡眠这一人体的基本生理需求在尽情地缩水。
既往半个世纪的睡眠方面研究中,睡眠不足对大脑认知功能的负面影响得到了广泛重视。
睡眠不足对个体注意力、工作记忆、决策、任务切换等认知功能具有损伤作用。而睡眠不足对情绪系统的影响直到近些年才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事实上,情绪受到的影响比认知功能更显著[1]。
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是三位学者,他们三人发现了生物昼夜节律的控制分子机制,解释了植物、动物和人类如何适应其生物节律,使自身与地球自转同步而获得表彰,这一发现于睡眠而言,相当于对人类提出一个健康忠告――不要熬夜[2]。
尽管各个数据都指向睡眠不足的慢性危害,当代社会青年依旧抱着娱乐心态,调侃着敷最贵的面膜,熬最长的夜,甚至建起了“修仙群”。
且不说这熬夜现象背后究竟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迷恋与夜晚争夺时间的快感。
与常人不同,像达芬奇这样的天才就没有这样的烦恼。
身兼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生物学家等众多头衔,终其一生,取得了令人惊奇的众多发明成就和创造。就这样一个被众多人奉为“神人”的天才,每天只睡两小时左右――每4小时睡15-20分钟,余下大把的时间从事创作,而且能保持充沛的精力。
后来人们将这种睡眠方法称为达芬奇睡眠法,并有不少人争先效仿,试图借此缩短睡眠时间,挤出更多的时间来工作学习,不幸的是均以失败告终[3]。
按照科学家的解释,达芬奇这种睡眠方式属于多相睡眠,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已习惯于单相睡眠,即一段较完整的睡眠时间,所以一般人的大脑根本无法适应这种生活方式,反而会扰乱人体正常的生物节律,增加紧张和焦虑感,降低免疫力,对学习、工作能力和创造力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
不是每个人都是达芬奇这样的旷世奇才,这或多或少让我们受挫,不过近日,来自哈佛医学院和马萨诸塞州波士顿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4]:
对睡眠时间较短的年轻人来说,熬夜可能比早起更好
研究人员对52名年龄在20到30岁之间的健康成年人进行了测试。在一个睡眠实验室里,连续两个晚上让参与者有8个小时的睡眠(晚上11点到早上8点),继而将参与者分为两队,在接下来的三个晚上坚持两种不同的4小时睡眠时间表。早睡方案中,参与者从晚上11点睡到凌晨3点,而在晚睡方案中,参与者从凌晨3点睡到早上7点。
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使用多导睡眠图(PSG)来记录参与者在清醒和睡眠期间的电生理,并收集主观和神经行为数据。
多导睡眠图,来源:网络
结果显示,接受早睡方案的参与者感觉更糟,明显感到更孤独,更烦恼,在精神运动警觉任务上的表现也明显变差。这个研究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睡眠不足对情绪健康以及警觉性的潜在影响。
以往研究认为,快速动眼睡眠(REMS)的改变或异常与白天的情绪状态密切相关,神经影像学研究证实在REMS时期,大脑情绪回路的活动显著增强。因此,有研究者提出REMS在大脑的情绪加工中扮演着情绪调节的角色,可以促进个体出现积极情绪,他们推测REMS为改善消极的情绪体验提供了最佳的生物学环境。一般来说,后半夜的REMS更多,然而在该实验中两组参与者的PSG数据并没有差异,说明两组参与者的快速动眼睡眠次数是相似的,考虑到他们在情绪认知方面的显著差异,研究者提出快速动眼睡眠的发生时间可能和发生数量一样重要。
这么看来,对需要加班加点的人们来说,熬夜确是为了更高效的工作,在生活节奏飞快的当下,熬夜似乎“理所应当”,如果仅用4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就能维持正常的工作生活,何乐而不为?
然而人类这种“美好”的幻想仍然需要很多研究努力,科技发展日息瞬变,或许将来某天人们真能找到这样一种方法来控制睡眠,“名正言顺”地熬夜。希望那时人类有更多选择的权利,而不是被剥削压榨,因为,黑夜给我们的本是自由。
对于当下沉迷于熬夜无法自拔的年轻人,如果不是特殊情况,还是要注意合理安排自己的睡眠时间啊。
参考文献:
[1]李自强.睡眠剥夺对个体情绪刺激注意分配以及评估的影响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7
[2]田甜.拒绝熬夜[J].金秋,2019(10):51-52.
[3]科普达・芬奇睡眠法靠谱儿吗?[J].作文通讯(初中版),2018,(11)
[4]Better to Stay Up Late Than Turn In Early? - Medscape - Jun 17, 2019.
跨境健康网 » 熬夜伤身?一文get养生熬夜法,麻麻再也不用担心我睡不够啦!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专业问题请咨询医师,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获取更多健康咨询请关注“七洲客全球购”公众号!